北京飞鹰绿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专业从事盐碱地改良与土壤修复的高科技企业。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3日讯 曾经的一片盐碱地,如今亩产价值超6000元。在滨州市里则街道岔吴新村,一种创新的“稻蟹共养”生态模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身“金土地”,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丰收曲”。

初冬时节,滨州市里则街道岔吴新村的示范田里,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联合收割机正忙碌作业。这片土地不久前还受困于土壤盐碱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如今,通过引黄河水、选耐盐碱品种,并创新采用“稻蟹共养”模式,这里实现了惊人的蜕变。
“一亩地能打700斤纯米,加上稻田蟹,总收入能超过6000元。”岔吴新村党总支书记吴红刚算起丰收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村里利用紧邻小开河(黄河水)的禀赋,种植优质“岩峰四七”有机水稻,同时在稻田里科学投放蟹苗,构建起“水稻护蟹、蟹养稻”的良性生态循环。
这种“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模式,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悄然改良了盐碱土壤。滨州市里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褚锐奇表示,这正是街道推动农业转型、破解盐碱地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除了产出优质的黄河有机大米和肉质鲜美的稻田蟹,村里还拓展了钓螃蟹等休闲项目,在假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试点成功的信心,已转化为扩大生产的行动。吴红刚透露,今冬明春计划再扩展100多亩盐碱地进行种植。街道也表示,将及时总结提炼岔吴新村的成功经验,稳步扩大种养规模,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通讯员 赵旭东 刘长波 邵强 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