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地,今朝丰收田(资料图)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李志轩 摄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近年来,杭锦后旗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改革,做好特色农业文章,深度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以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为重点,驱“盐”化“碱”,开出盐碱地改良的“杭锦后旗处方”,让盐碱地焕发出新生机。
走进陕坝镇红星村花菇产业园大棚,一袋袋花菇菌棒层层叠叠整齐地摆放着,散发出淡淡的菌香,它们正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静静生长,悄然发菌出菇,新一茬花菇预计于今年3月成熟上市。
红星村花菇产业园负责人郑海清介绍说:“这里原来是深度盐碱化土地,什么庄稼也种不成,已经荒废多年,后来红星村发现花菇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土争肥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块盐碱地打造花菇产业园。于是,我们引入了花菇产业,并牵头统筹项目、资金、土地等资源,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90万元,建成了28栋花菇种植大棚。”
红星村花菇产业园建于2021年,园区总面积80亩,产业园按照“党支部+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分三期建设。一个棚每年放入菌棒1万棒,一个菌棒一年的产量是2.5斤,整个产业园的净利润约90万元。同时,还可以解决400余人次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利益。2023年新建生产车间和育菌棚,如今这里实现了从生产菌棒、种植花菇到采摘后制作有机肥再次使用的完整链条,形成了利用率高、生态无害、“吃干榨净”的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打通了花菇产业从制菌到育菌的通道,环保又节能。
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共有耕地167.8万亩,其中92.3万亩是盐碱地。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近年来,杭锦后旗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在技术路径上做到“降、改、用”,切实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在长效机制上实现“转、投、落”。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施治,针对盐碱耕地硫酸盐盐化土,氯化物盐化土、苏打盐化土、碱化土复合并存的实际,一体推进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改良措施,有效利用重度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菌菇种植、水产养殖、清洁能源等产业,开辟盐碱地综合利用新空间,通过科学精准的分类治理,构建起长效、经济、绿色的改良技术体系,助力盐碱地破茧重生。
经过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杭锦后旗耕地质量显著提升,改良后的盐碱化耕地土壤全盐含量降低了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了0.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了5%,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的目标。农作物单产提升15%以上,利用盐碱地养殖的水产亩均产值1万元以上、培植的芦耳亩均产值20万元。土壤的肥力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亩均效益增长180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