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滨州市,拥有近126万亩盐碱地,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近年来,当地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实施粮食产能提升“0543”工程,坚持创新化改造、特色化种植、多元化利用、融合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滨州路径”,让昔日“不毛之地”变身“生态粮仓”。
作为滨州市粮食产能提升“0543工程”整建制示范镇,杨柳雪镇近年来持续发展壮大“育种收储加销”粮食全产业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昔日的盐碱地、低产田正加速蜕变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今年6月,杨柳雪镇种植的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农大597”实打实收亩产高达1529.3斤,创下了滨州市优质强筋小麦的高产记录。
滨州市发扬和传承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传统和优势,聚焦盐碱耕地改良、种质资源开发、种植技术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不断探索农业开发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大力推进多元化利用,为构建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创新实施的“全幅匀播技术”,相比常规条播技术来说,亩穗数增加10万到15万,在盐碱地上能够亩增产40到70公斤左右。“目前,滨州共有126万亩盐碱耕地,如果全部推行全幅匀播技术,那么全市每年可增加6300万公斤小麦,相当于创造出12万亩良田。”滨州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宋元瑞说。滨州市通过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推进盐碱地综合整治,打出拯救荒滩向盐碱地要粮食的“特色牌”。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搞好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是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无棣县对60多个小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优选出“菏麦29”“济麦44”“黄泛麦58”等耐盐碱、抗干旱、抗倒伏的品种向农户集中推广。此外,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每一块盐碱地的情况,为种植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技术指导。
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7万亩,累计建成522.7万亩,覆盖率近90%。改造后的盐碱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盐碱地稳产基础全面夯实。沾化区获批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是滨州市唯一入选支持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级试点。
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从单一治理到系统开发,滨州实践为全球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新范式。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连续五年实现“三增”,2024年总产达到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让每寸盐碱地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努力建设滨州更高水平“齐鲁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