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区:抓好盐碱地生态修复 打造生态建设先行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世洋 通讯员 韩昀 冯兆卿 潍坊报道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潍坊滨海区,近75%的土地为盐碱地,其中40%属于重度盐碱区。近年来,在盐碱地治理中,滨海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打造产业链为抓手,以共享共治运行机制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治理新路径,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新局面,成为“盐碱荒滩”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构建立体化盐碱地生态新体系



潍坊滨海区立足生态修复,从2012年开始,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启动,拉开了大规模盐碱地改造和生态绿化的帷幕。采用“林、水、土”盐碱化综合治理措施,形成立体循环系统,经过科学的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昔日“盐碱荒滩”蝶变“绿水青山”,成为吸引开放开发动能的新名片。



3年内新增绿化面积7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010年的不足10%提升到目前的35.6%……这是潍坊滨海区在绿化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潍坊滨海区按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6:4比例,规划全域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白浪河生态示范带、沿海防护林、三年大绿化等生态工程,采取物理改良、生物改良、“以养代建”等方式,克服盐碱地造林绿化技术难关,成功培育并大规模种植鲁台盐杨、滨海盐松、环海盐柳等耐盐碱新树种。



潍坊滨海区城际生态廊道是环渤海防护林带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北部集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生态保护、绿色景观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沿海防护林带,总长度16.4公里,宽300米,其中一期项目4.3公里已经基本建设完工。“根据在滨海多年的施工经验,我们选择了适合滨海盐碱地生长需求的树种,主要树种选择有白蜡、刺槐、榆树、黑松、龙柏等,现在基本达到了防护林防风的生态需求,已经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生态效果。”东盛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强告诉记者。



近年来,潍坊滨海区坚持“把水留住”,打造“大水面”,形成“生态水网”,南北纵向实施白浪河等干流河道疏浚,东西横向开河引水,实现九河串联,先后投资40多亿元开展弥河、丹河防洪治理,完成围滩河等“三河两带”综合生态治理工程,在丹河、崔家河等三河交汇处至入海口打造大水面,调节水利、储蓄水源,降低地下卤水水位、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依托水环境生态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等技术,治理河湖海湿地8.6万公顷,有效保护宝贵淡水资源。治理后的白浪河,可实现生态蓄水3000万方,河道两侧建成长30公里、宽500米的绿美长廊,同时配套建设游艇码头、亲水平台、内河沙滩、滨水商业等休闲服务设施,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特色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带,被誉为白浪河岸边的“欧洲小镇”。



同时,潍坊滨海区聚焦土质改良,通过建立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节水浇灌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改良体系,降低和控制农田地下苦咸水水位,淋洗和排除土体中过高的盐分,防止返盐,从而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构筑“大良田”,打造“生态绿洲”。截至目前,已累计改良农田5万多亩,其中,农韵盛景生态高效示范园、胜伟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示范)园等试验区土壤含盐量由0.78%-1.10%降低到0.14%,亩产效益可达3万元,盐碱地真正变成了良田沃土。



创新盐碱地经济产业化新路径



从“投钱变绿”到“以绿换钱”,潍坊滨海区充分发挥盐碱地生态修复累积效益,围绕盐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实现一二三特色产业联动,探索出一条在盐碱地上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近日,由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2021年潍坊市苹果大赛获奖名单公布,潍坊滨海区潍坊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滨海红”苹果系列中的“响富”苹果荣获金质奖,这是滨海区做优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的缩影。潍坊滨海区依托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园、中医药(肉苁蓉)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示范项目,打造周疃葡萄、南陈21度桃、“滨海红”苹果等一批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盐碱地高端畜牧、有机果蔬、渔业水产、特色种植等四大产业板块。滨海区依托“南红北柳”滨海示范林,开创“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新模式,种植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的肉苁蓉,亩产达到1200公斤,鲜品亩产值1.2万元、深加工后产值5万元以上,带动全区种植规模达3000多亩。同时,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重点开展柽柳产业化开发,通过提取精制柽柳有效成分,研发中药、美容护肤、消杀等高端产品,形成规模后,产值可达百亿元,真正变“生态绿植”为“生态银行”。



潍坊滨海区依托滨海渔盐文化,串联陆、海、河、湖等“盐”资源,做强盐碱地文旅产业。在重度盐碱区建成千亩放飞场、百米“渤海之眼”摩天轮、国家4A级欢乐海沙滩景区等文旅产业项目,承办世界风筝冲浪锦标赛、草莓音乐节等重大活动,聚集康体养生、商务展览、节会活动等高端旅游产业,形成“春放彩鸢秋冲浪、夏戏海水冬泡泉”知名文旅品牌,全域游客年均突破400万人次,创造了从十年前“无人问津”到十年后“驰名中外”的盐碱地文旅奇迹。



探索盐碱地治理合作新机制



为切实提高盐碱地治理成效,潍坊滨海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创新治理理念,搭建治理平台,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快速聚集土地、科技、资金等关键要素,引导企业、社会、农户协同参与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多元共治、合作共赢的良好成效。



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通过“科研院所+基地+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潍坊滨海区构建起盐碱地共治共享模式。通过结合“支部共建、村企联建、陆海同建”,流转农村土地3.2万亩,吸引50多家企业参与规模化经营,成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33个,打造“金辉集团+报庄子村”等盐碱地治理产业项目10余个,真正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民的“共赢”。其中,百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滨海红星模式”,发动村集体发展特色渔业养殖,吸纳养殖户27家,年产南美白对虾2600吨,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为了攻克盐碱地开发治理与管控难题,实现盐碱地改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对接,潍坊滨海区以“科技”资源为支撑,与中国盐碱地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中科院等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滨海林业研究中心、智慧农耕实验基地等产学研基地,鼓励引导胜伟、东森、乐道等6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平台。其中,山东胜伟集团依托滨海盐碱地治理优势资源,形成了盐碱地六大技术改良体系,掌握专利2600余项,成为全球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先后在潍坊滨海、内蒙、江苏等地治理盐碱地30余万亩。



同时,潍坊滨海区健全盐碱地治理融资机制,以“资金”为关键要素,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申报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全国竞争性评审,入选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区级融资平台,利用PPP等方式,引导企业、村集体通过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参与盐碱地综合生态修复治理。其中,白浪河入海口生态修复工程,采用财政投资与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滨海城建集团投资12.58亿元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000亩、有效蓄水3000万立方米,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引来野兔、野鸡等多种野生动物聚集休憩,形成潍北沿海独特景观。



【来源:大众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1277837940@qq.com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