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来自省内外十余位专家会聚到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围绕“盐碱地油料作物高质量发展及产业实践”展开研讨。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从事油料作物育种、加工、检测及盐碱地改良相关研究的青年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们围绕“盐碱地油料作物高质量发展及产业实践”展开研讨。
会上,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良晓指出,近年来,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高达85%,芝麻70%以上依赖进口,花生也由净出口国变成年进口量约100万吨。因此,扩面积、增单产、提产能是我国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生产的迫切需求。
山东省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其中570余万亩具有农业开发潜力。唤醒这一“沉睡”资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并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对此,专家们分别阐述了目前山东省耐盐碱的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的品种筛选情况及研究进展。其中,山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油料作物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员赵军胜介绍了近年来该团队开展的耐盐碱芝麻、油葵等新品种(系)的选育及盐碱地绿色高产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
赵军胜在介绍近年来该团队的攻关成果。
“我们充分利用芝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具有耐盐碱、耐瘠薄、抗旱节水的特性,培育了‘鲁芝1号’‘绿芝2号’等5个耐盐碱、适宜机械化的芝麻新品种(系);筛选出‘Q2’‘Q31’等2个耐盐碱高产抗病向日葵新品种。”赵军胜说,“鲁芝1号”在黄河三角洲中轻度盐碱地上亩产可达130公斤。
除了培育耐盐碱的新品种,团队研发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栽培技术,从地块准备、播种施肥、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控到最后的联合收获,在盐碱地上芝麻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在节本增产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效减损。
耐盐碱芝麻新品种,在黄河三角洲中轻度盐碱地上长势良好。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贾曦,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同成,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彦威,先后以《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及国家盐碱地创新中心基本情况》《山东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与践行》《花生耐盐碱研究进展》《耐盐碱大豆品种筛选及育种实践》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盐碱地利用的实现途径及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为山东省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及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新思路。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