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聚焦“育种”和“改地”关键环节 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起“新粮仓”

东营市聚焦“育种”和“改地”两个关键环节,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探索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桥头堡,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起了“新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东营市利津县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重度盐碱地实验验证基地里,这片占地面积近千亩的试验种植基地,土壤含盐量达3‰~20‰,属于典型的滨海中重度盐碱地类型。为了向盐碱地要粮,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团队在这里打造了千亩中重度盐碱地科技应用示范场景,开展盐碱地适生多样性种植滴灌水分管理的试验攻关。

“我们是通过这个精准滴灌的技术,来向地里输送水分的。我们采用垄作覆膜滴灌一体技术,可以增加它这个盐碱地土壤的透水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科研助理蒋峰告诉记者。

科研团队还创新了降盐沃土深厚耕层构建、多样化耐盐种植配置理论,引入特色植物种植21种,研发土体通排快速脱盐、土壤结构重构等关键技术6项,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围绕着中重度这一块的盐碱地治理,我们目前有精准的滴灌水源调控,将我们的技术熟化以后,想着在东营各个盐碱地的区县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能够为东营的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我们的技术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晓彬告诉记者。

“以地适种”不断走向精深,而“以种适地”也在不断探索。目前,东营市在国内率先建立起3000亩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田,几十种作物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上反复种植筛选,最终选择出适合各类盐碱地种植的品种。

“我们通过种在咱们自己当地的土地上,结合咱们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的各种情况来评价一下这些资源是否适合我们东营市。然后从这里边找最适合的一些资源,将来可能会利用它的一些优势来做一些优势互补,配置一些杂交组合来搞这个育种工作。”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凯告诉记者。

近年来,东营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等30多家知名院所展开全面合作,在国内率先建设由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到精准加速育种、田间不同梯度盐碱地测试三级育种体系,全面加快育种速度。在东营,很多育种团队都在做探索,全市像宁凯参与的这种耐盐碱作物育种团队现在已超过了50支。土地和种子的双向奔赴也在不断给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壤注入强大力量,努力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

来源:闪电新闻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