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6月25日,记者走进先锋镇沃力农家庭农牧场的红柳签加工厂房,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奋进乐章。一根根红柳枝在生产线上经历着切割、打磨、包装等工序的“洗礼”,最终摇身一变成为整齐划一的红柳签,这些红柳签将被发往包头、临河等周边城市,成为烧烤市场上的“宠儿”。
红柳签粗加工现场。 蒋普全 摄
“我最初也是种植户,后来发现红柳条生意前景不错,就建起了工厂加工红柳签。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已经挣了十来万元。”沃力农家庭农牧场负责人赵永强满怀信心地说,“红柳签都是订单加工,完全不愁卖。下一步,我打算发展电商,让收益更上一层楼。”
加工后的红柳签。 王泽浩 摄
在八百里河套的最东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镶嵌其中。这里南邻黄河,北靠阴山,中间却是一片广袤的盐碱滩。长久以来,盐碱地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先锋镇农业发展的脚步,村民们守着这片土地,却难以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然而,如今先锋镇正凭借“红柳经济”,在这片盐碱地上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传奇篇章。
先锋镇新华村红柳林。 谢佳卉 摄
在先锋镇新华村,一片片红柳林宛如绿色的卫士,在盐碱地上傲然挺立、茁壮成长。翠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蜕变故事。新华村土壤盐碱化严重,村民们长期面临着土地增收难的困境。而红柳凭借其超强的耐盐碱、抗风沙特性,以及枝条柔韧的特质,成为这片盐碱地上的“救星”。经加工制成的红柳签在烧烤市场上备受青睐,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红柳种植与加工产业,今年新华村红柳种植面积扩大至200亩,红柳经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几年种红柳,一亩地能卖到1300到1400元。今年,通过技术改良,苗数比以前更密了,预计明年每亩地能卖到2000元。而且红柳改良盐碱地的效果特别好,现在这一片地就已经没碱了。”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祁建平兴奋地说。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正因红柳的种植而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红柳不仅成为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更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先锋镇党委在盐碱地综合示范园种了240亩红柳,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生态经济试验。“我们引进企业,种红柳建厂房,就是想起到一个试验示范带头作用。如果年底红柳种植成功,就让先锋镇各村党支部书记、‘两委’委员,包括产业带头人都来观摩学习,形成规模,让全镇的村民都能有一条发家致富的可靠道路。”先锋镇人大主席白勇坚定地说道。
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生机勃勃的“绿色银行”,先锋镇的“红柳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相得益彰、携手共进的发展之路。红柳在这片盐碱地上深深扎根,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图古斯毕力格
乌拉特前旗融媒体中心记者:谢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