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盐碱地智慧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观摩会在山东东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召开。
“盐碱地智慧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观摩会。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计划协调处处长胡小鹿、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二级调研员冷振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开昌、省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长军出席会议。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项目组成员及涉农企业负责人共计50余人参加观摩。
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位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试验示范区。现场集中展示了项目在盐碱地农田生态智慧管护平台、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场管理、盐碱地智慧农场场景打造、盐碱障碍生态化消减与健康耕层构建、水盐智慧精准调控与高效利用关键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在随后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开昌研究员就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主要创新突破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系统汇报。他表示,项目自启动实施以来,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需求,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部省联动、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协同的强化有组织科研,在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生态化改良技术、智慧水肥管理、智能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了适应不同区域类型的盐碱地智慧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模式,示范应用成效初步显现。
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丰硕阶段性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项目组织有力、推进扎实、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广阔,为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和技术路径。同时,专家们就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模式的区域适应性优化、全产业链构建以及大规模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及省农业厅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意义和突出进展,强调要持续深化部省联动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希望项目团队继续聚焦目标、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盐碱地上,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端牢中国饭碗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此次观摩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全面检验和展示了项目阶段性成果,更加强了各参与单位间的交流协作,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对于加速推动我国盐碱地农业向“生态化、智慧化、高值化”转型升级,赋能盐碱地区域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任治安 通讯员 王宗帅)